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遼寧頻道專題策劃>>電影《鋼鐵意志》

鋼花鐵水攢存紅色記憶 英雄豪氣更待未來傳承

觀看電影《鋼鐵意志》有感

朱虹
2022年10月05日18:21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電影《鋼鐵意志》燃映國慶銀幕。天空中大雪紛飛,車間外寒風凜冽,高爐里鐵水沸騰……這“最東北”的場景,仿佛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了70多年前遼寧的那段艱難困苦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改編自真實歷史的影片,為我們講述了中國鋼鐵工業(yè)在被帝國主義“卡脖子”大環(huán)境下艱難突圍的創(chuàng)業(yè)史,以孟泰、王崇倫為代表的鞍鋼工人通過技術革新提升鋼鐵品質的創(chuàng)新史,鞍鋼把最好的技術專家和工人送往全國各地支援鋼鐵企業(yè)建設的奉獻史,是一部歌頌中國共產黨、展示工人階級主人翁形象,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也是一部開展黨性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的生動教材。

去年,我曾幾次到遼寧指導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對遼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里是抗日戰(zhàn)爭起始地、解放戰(zhàn)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yè)奠基地、雷鋒精神發(fā)祥地。特別是作為共和國工業(yè)奠基地,遼寧創(chuàng)造了共和國工業(yè)史上1000多個第一,其工業(yè)文化地位獨特,其工業(yè)題材極為豐厚,有著太多值得歌頌的“遼寧故事”。聳峙的高爐、沸騰的鐵水、鍛造的巨響……像一餐一飯一樣,早已融入人們生活之中,深深植根這片土壤之中。在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背后,發(fā)生著諸多我們未曾聽聞或未曾深入了解的感人故事。所以,電影《鋼鐵意志》在遼寧產生,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的。影片所呈現的豐富歷史內涵和現實關照,是遼寧對紅色基因的最好傳承、紅色血脈的最好賡續(xù)。

《鋼鐵意志》展現了共和國鋼鐵工業(yè)發(fā)展的艱辛與不易。1948年2月,鞍山解放。歷經戰(zhàn)火的鞍鋼回到人民手中已是千瘡百孔,工廠幾成廢墟、生產全面癱瘓,敵特破壞、物資匱乏、技術不足、國外“卡脖子”,專家斷言“這里只能種高粱,恢復重建至少需要20年?!痹跇O度困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廣大工人階級,在最短時間內復工復產、煉出第一爐鐵水、煉出第一爐鋼、煉制特需鋼材、培育技術人才……為我國建設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53年12月,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7號高爐竣工投產,帝國主義“卡脖子”的圖謀從此走向徹底破產。這一系列克服重重險阻、歷盡千辛萬苦取得的成績,為共和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鋼鐵意志》反映了新中國第一代鋼鐵人的奉獻與擔當。在鞍鋼博物館,一面厚重的鋼板墻上,鐫刻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千名鞍鋼勞模的名字。“老英雄”孟泰、“青年的榜樣”王崇倫、雷鋒……這些勞動模范是鞍鋼工人的先進代表,也正是這千千萬萬鞍鋼工人撐起了共和國的鋼鐵脊梁。趙鐵池面對鋼爐無法生產的困境時立下“黨派我來這,就是要改變這個現實”的錚錚誓言;程時勛面對美帝國主義鋼鐵侵略時發(fā)出“要徹底打垮他們”的豪邁之言;孟泰艱苦奮斗建成“孟泰倉庫”,刻苦鉆研成為“高爐神仙”,譜寫鞍鋼自力更生凱歌;王崇倫大膽構想加工拉桿特殊卡具,急中生智發(fā)明“旋轉串鑄法”,有力支援抗美援朝前線……這些人,以生命為熔爐,鑄就鋼鐵般的意志,與祖國融為一體,與鋼鐵融為一體;這些事,展現了新中國“共和國工業(yè)長子”的責任與擔當,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鋼鐵意志》彰顯了鋼鐵意志的炙熱和力量。電影《鋼鐵意志》中,一爐爐鐵水變成了保家衛(wèi)國最需要的優(yōu)質鋼,一代代鋼鐵人也不斷淬煉成鋼。影片中演繹的不僅是國家鋼鐵事業(yè)發(fā)展奮斗的楷模人物,而且更是一種時代精神——鋼鐵意志,是奮斗、是熱血、是理想。不論是面對國內外專家對于鋼爐現場情況冷嘲熱諷時,趙鐵池的那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咱也得使百分之百的勁”“只要我趙鐵池還活著,我就會讓鞍鋼的爐火永遠燃燒著”,還是孟泰的“煉不出好鋼,誓不為人”,一句句豪言壯語、一幅幅生動畫面,無不承載著鋼鐵般的意志。當為了讓2號高爐盡早恢復生產,鋼鐵人們不分日夜,一錘子一錘子地鑿、一鐵鍬一鐵鍬地挖,他們對國家事業(yè)的那股子拼勁,充分展現了新中國鋼鐵人的鋼鐵意志?!皣顸h接收3年一事無成,我們只用了半年就煉出了鐵水”,原因何在?正如電影中的臺詞所說:“這是人心啊”,也正如電影的名字所示——鋼鐵意志。

時代滄桑巨變,鋼鐵意志永恒。鋼鐵意志傳承到今天,并不斷發(fā)光發(fā)熱,必將激勵中國人民自立自強、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作者系南昌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江西省省委常委、副省長)

(責編:尹柏寒、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