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核彈專家于振海在沈陽辭世

2021年07月13日09:05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于振海家屬供圖

7月11日, 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于振海在沈陽辭世。

于振海家屬供圖

經歷 隱姓埋名生活 根植祖國西部

1931年5月14日,于振海出生于新民。1958年,27歲的于振海從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化學系畢業(yè)。正值青春年華的于振海被分配到北京第九研究所(現(xiàn)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開始了他精忠報國且隱姓埋名的一生。

中國開始研制核武器之后,經過一番選擇,中央決定在某區(qū)域建設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1960年,由于工作優(yōu)秀、表現(xiàn)突出,于振海被抽調至基地參加籌建準備工作。同年,于振海返回(國家)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繼續(xù)從事核武器研制、實驗的相關工作。

1964年,九所的科研人員分批搬遷至我國西部的某核武器研制基地,于振海作為第一批科研人員,踏上了那片凝聚著無數(shù)科學家心血和歲月的熱土,這里被稱作科技人才的搖籃。正是在這里,于振海開始了大半生的研究、試驗和生產技術工作。

同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核試驗的成功,是中國人民加強國防、保衛(wèi)祖國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國人民對于保衛(wèi)世界和平事業(yè)的重大貢獻。

于振海的工作都是在高度絕密下進行的,直到1985年,他才再次返回家鄉(xiāng)遼寧。

于振海家屬供圖

追憶 在女兒的記憶里 父親回家就是過年

在數(shù)十載的核研究中,于振海與西部結下不解之緣。這里也是于振海老人的女兒于錦出生、成長的地方。

“那時吃的多是粗糧,剛開始咽不下去,需要拿熱水送。糧油限量供應,只能自己種一些土豆充饑!边@是于錦對當時的回憶,“艱苦,卻又朝氣蓬勃,不知為什么,這里的人們總是充滿了欣欣向榮的生命力。那時候不懂,現(xiàn)在明白了,因為大家心中有信仰!

說起對父親的印象,于錦說了一個詞“神秘”。

“說實話,我童年對父親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他長期不在身邊,偶爾見到,既有著血緣上的親切,又有著一種莫名的陌生感!庇阱\回憶說,“只記得他每次回來,都會像變戲法一樣掏出糖果、小餅干等當時非常罕見的小零食,讓我覺得每次父親回來,家里就好像過年一樣!蓖瑯,也是因為父親的“小恩惠”,讓于錦成為了左鄰右里受歡迎的孩子王。

于振海家屬供圖

家風 精神上的傳承 韌勁影響后輩成長

于錦形容父親的第二個詞是“特殊”。雖然由于保密要求,于振海的工作內容上不稟父母,下不告子女。他把國家放在首位,把保密紀律刻進心里,即便是退休在沈后,也不提工作的事。而那時,還是孩子的于錦從來不知道“不著家”的父親在忙些什么,“可當時年齡小,也沒怎么往心里去”。

雖然與父親接觸不多,但父親的精神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于錦。“父親嚴謹、認真、執(zhí)著、求實,而且有一種不達要求決不罷休的韌勁兒,這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每當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想要退縮的時候,眼前總是能浮現(xiàn)出父親的諄諄教誨,樸實溫暖又充滿了厚重的期望和力量!

于振海家屬供圖

緬懷 專家雖然離世 但光芒永存后世心中

彈指間,數(shù)十載已過,于振海進入了耄耋之年;蛟S是前半生透支太多,老先生的身體每況愈下。

2021年6月30日下午,老先生住進了沈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半m然我們都想要盡量留住老先生,可作為醫(yī)者我們都知道,屬于老先生的時間,不多了。”老先生就診所在科室主任鄧儉說。院方全力以赴,安排病房,24小時巡護,還在老人的房間內布置了鮮花,希望老人能夠渡過難關。

“老人家,我代表醫(yī)院的工作人員來看望您了,我們都記得您,您安心養(yǎng)病,我們都在!”當住院部主任岳藝帶著鮮花,伏在于振海耳邊輕輕問候的時候,已經不能說話的老人轉了轉眼球,淚水順著眼角緩緩滑落?吹竭@一幕,在場的醫(yī)護人員也都禁不住默默流淚!澳転橛诶戏⻊帐俏覀兊臉s幸!编噧說。

在于錦及全體醫(yī)護人員的心中,總希望時間可以慢一點……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7月11日下午,于振海停止了呼吸。

或許在于振海的心中:他用畢生心血守護的祖國已躋身世界強國;他和同事們所研究的核武鞏固了國防;今日的美好讓他這一生的默默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